BIM与云计算的集成应用概述2
摘要:简述企业如何配置BIM云,及在招投标、深化设计、施工三个阶段BIM云的应用价值。
在“BIM与云计算集成概述1”中,主要是关于云计算的介绍,Bim与云计算如何集成及核心价值,而在下半篇中,将会重点阐述了企业更为关注问题--企业如何配置BIM云,及在招投标、深化设计、施工三个阶段BIM云的应用价值。小编友情提示:长文干货,建议收藏以备后需呢~
一、BIM云的选型
由于BIM应用种类繁多,且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模式也不尽相同,导致不同厂商提供的BIM云也不一样。因此,在工程项目中引入BIM云时,首先需要明确待解决问题和应用需求,然后选择恰当的BIM云,并在项目实践中探索最佳应用模式。在工程项目中应用BIM云,一般是由甲方或施工总包方牵头进行,或者委托BIM咨询机构代为完成。为了保证BIM云的顺利实施和应用,前期一些选型和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在选型过程中,可以从图1的几个要素进行选型比较。

图1:BIM云选型要素
二、终端软硬件的环境准备

目前市面上的BIM云主要以公有云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这最大程度降低了用户端硬件配置的要求。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项目部只需要具备接入互联网的条件,即可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使用BIM云的相关服务。由于现场无需部署系统和后期维护,项目部没必要安排专人进行BIM云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不同厂商的BIM云对于用户的软硬件环境的要求不尽相同,一般来讲,用户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 网络环境:对于项目部的网络环境,需要考虑网络带宽、网络提供商、无线/移动网络支持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察BIM云服务提供商的网络环境,包括国家地域、跨网访问支持、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可靠性等。
- 电脑软件/硬件环境:BIM云的终端应用类型较多,包括万维网应用、桌面应用、移动应用等。因此,需要根据终端应用的具体需求,确定项目部上的软件(如操作系统、配套软件等)和硬件(个人电脑、备份服务器、移动设备等)的配置。
三、项目协同层的配置
在BIM云的系统集成框架中,项目协同工作层用于满足项目团队基于BIM的文档管理、任务流程以及团队沟通等方面的协作需求。根据项目管理和组织模式的不同,BIM云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项目协同工作层的客户化配置,通常包括组织成员、文档管理、任务流程等三部分的配置工作。
- 组织成员:在明确BIM云的使用范围后,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定义平台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职责,然后在协同环境中创建项目空间,建立项目的组织结构,并将相关成员邀请到项目空间中来。
- 文档管理:项目文档在项目空间中集中存储。为了方便各参与方共享信息,需要给项目成员分配合理的使用权限。项目实践中,通常为每个组织创建独立的目录,并由该组织的BIM接口人对该目录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
- 任务流程:在梳理完成项目跨组织协作的需求和流程后,由系统管理员在项目空间中创建对应的任务协作流程,并为其设置合适的管理员,以辅助进行任务协作流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不同BIM云的项目协同工作层所需的配置准备和工作流程略有差异。如图2展示了广联达BIM云中项目协同工作层的配置流程。

图2:广联达BIM云(广联云)的项目协同工作层的配置流程
四、模型集成层的配置
在BIM云的系统集成框架中,BIM模型集成层是一个为工程项目提供了多专业模型、多类型信息及可持续扩展的BIM信息模型集成平台,用于支撑不同类型的BIM应用。BIM模型集成层的配置主要包括模型准备和模型集成等两个阶段。
1.模型准备:各专业的BIM模型是构建BIM模型集成平台的基础要素。为了便于模型的集成和应用,各专业在创建BIM模型时,需要满足一定的建模规范要求。例如,广联达BIM云的BIM模型集成层针对土建、机电、钢结构、算量等专业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建模规范,对BIM软件选型、项目公共信息(坐标原点、单位、楼层标高等)、构件名称和标准属性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图3所示。

图3:BIM模型集成层的配置——模型准备
2.模型集成:工程项目的各专业模型需要导入到BIM模型平台实现模型的集成,如图3所示。专业模型可以是直接导入,或者通过转换成IFC等中间文件格式进行导入。导入后的模型构件能够根据栋号、楼层、流水段、类型属性等方式与进度计划、合同清单、定额信息、施工图纸等信息进行自动或手工关联,从而形成完整的BIM信息模型,如图4所示。

图4:BIM模型集成层的配置——模型集成
五、BIM云在不同阶段的应用-招投标
工程预算是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外部数据(如清单、定额、图集、材价、指标等)作为支撑,分析计算的工作量很大。云计算技术能够从工程量计算、组价结果智能检查、造价信息服务等方面支撑工程预算工作。如图5所示。

图5:BIM和云计算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流程
- 云算量
借助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将复杂的工程量计算工作从本地计算机转移到云端,并将原来的串行计算改进为分层并行计算,从而有效缩短工程量计算的时间。在广联达“云算量”项目中,对比测试的结果显示,云端工程量计算能够将大型工程的工程量计算时间缩短约70%,如图6所示。

图6:云计算在工程量计算中的应用
- 云检查
通过在云端建立一个包含规范、图集、规则和专家经验等知识的庞大算量知识库,当用户做完工程后,利用云端的算量知识库对工程文件进行检查校验,并将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反馈给用户。如图7所示。

图7:云检查应用说明
- 造价信息服务
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能够从海量互联网资源中采集相关数据,在经过数据清洗和转换后存储到数据仓库中,通过数学建模和数据挖掘,分析提炼出真实准确的工程材料、机械等价格信息。基于云计算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能够实时反映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在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工作、招标采购、成本控制、工程结算以及竣工决算等环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欧美等国家,工程造价信息服务均已形成了成熟的市场化X,如英国的建筑成本信息服务(Building Cost Information Service,BCIS)以及美国的RSmeans等。在我国,广联达经过在工程造价领域的多年积累,目前也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造价信息,如图8所示。

图8:广联达造价信息服务平台
- 指标信息服务
基于云计算的造价指标分析系统是提供指标计算分析的应用工具,重点是解决工程量计算和组价工作后,通过提取造价关键指标对结果进行复核审查,检查算量及组价过程中错误和不合理的地方,基于云计算的造价指标应用有以下3个方面:指标快速分析,提供区间检查,积累个人指标,如图9所示。

图9:云计算造价指标应用
六、BIM云在不同阶段的应用-深化设计
基于BIM技术的机电深化设计主要包含如下内容:各专业深化设计与建模、管线综合平衡设计、多方案比较设计、设备机房深化设计、预留预埋图设计、综合支吊架设计、设备参数自动复核计算等。
当前影响深化设计质量和效率的主要问题是各专业、各参与方进行协同的方式繁琐,深化设计内容包含强电、弱电、通风空调、防排烟、给水、排水、消防等多个专业,同时也要考虑结构及建筑专业的要求,如净高要求。
BIM云为深化设计工作提供了统一的协同深化设计平台,基于该平台,各专业工程师依据统一的深化设计协同标准和规范共同完成深化设计工作。根据深化设计协同流程,应当制定新的工作制度,企业可以参考原有的规范和标准结合自身情况来编制,指导实际工作。基于协同深化设计平台的深化设计工作过程中,各专业并行设计,沟通及时准确,同时还要满足现场施工要求。深化设计协同工作流程通常如图10所示。

图10:深化设计协同流程
七、BIM云在不同阶段的应用-施工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一个资金和劳动力高度密集的环节,根据统计,大约75%的建设成本发生在施工阶段。由于大部分BIM技术和软件几乎只能在办公室中使用,从而导致了施工现场基于BIM应用程度很低。云计算技术为BIM技术在施工现场的应用提供了支撑,使得用户通过手机、PAD等任意终端即可随时随地访问BIM模型,采集施工现场数据和信息,并基于模型实现多方沟通协作,高效协调解决现场问题等。

- 项目多方协同
BIM云通过项目协同平台为跨组织的项目团队提供文档管理、任务协作和团队沟通等协作功能,同时配套以多项目管理、精细权限管理、过程留痕、工程模型在线浏览、BIM协作等行业特性,能够有效提升工程项目团队的协作效率。如图11所示。

图11:广联云协同平台用户操作界面
- 云端管理,并通过移动设备访问BIM模型及项目图档

- 工地巡查及问题处理

- 现场信息请求和质量检查验收

- 工作任务的委派、追踪与管理

- 数字化竣工模型交付

- 管理驾驶舱
(此次BIM云科普上下篇只是概述,详细内容小编会在后期连载郭建锋博士撰写的BIM与云计算集成干货,有兴趣的伙伴们可以保持关注哦~ )


在工程项目中引入BIM云时,首先需要明确待解决问题和应用需求,然后选择恰当的BIM云,并在项目实践中探索最佳应用模式。